列印
上層分類: loudspeakers
點擊數: 6692

器材大致就定位後,我也開始嘗試不同的喇叭擺位,當初跟隨張文俠以及熊園偉先生學習,對於擺位的心得就是:

1. 多嘗試
2. 皮尺

多嘗試應該是不用多解釋了,皮尺則是調整喇叭必備的工具,人眼不管再怎麼準,都沒有辦法準到一兩公分,而調整喇叭,差個一公分就可以差很遠,有了皮尺,當一邊喇叭擺好後,量一下它跟背牆與側牆的距離,到另外一邊如法泡製,就保證擺位對稱。

原來張文俠先生給我的喇叭箱有帶輪子,很容易移動,自從把輪子拆了換上不銹鋼牙條當成腳架後,移動箱子變得困難許多,不過還不至於一個人無法工作。由於怕不繡鋼牙條把木地板磨壞,我另外去B&Q裁了兩塊100cmx890cm的薄夾板墊在喇叭下。一開始的幾個禮拜,由於拘泥於投影幕的關係,喇叭都靠側牆很近,以便中間可以留出約兩米寬的空間給投影幕,喇叭除了離側牆很近以外,還只能前後移動,音像要靠toe-in角度來決定,試了很久都沒辦法滿意,這樣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揮之不去的低頻駐波,HPD385的低音已經夠肥了,再加上兩邊側牆幫忙,簡直是天搖地動,這也是我第一次遇到低頻太多的喇叭系統。大部分人都希望喇叭沉的越低越好,我卻希望它低音不要太多,真是諷刺。第二個問題就是音場永遠不對,除了有些音樂碰巧適合以外,播放絕大多數的音樂都是定位不清不楚,無法讓人融入,雖然喇叭的音色真的是很讚。

對於低頻與駐波,我也做了些努力,包括訂做了兩個聲弧,掛上羊毛毯,並且在天花板上第一反射區貼了幾塊金字塔吸音棉,效果都極有限,看起來靠側牆擺是不行了。只好把喇叭往中間移動,本來還希望喇叭可以保持在夾板上,桔果越往中間移聲音越好,牙一咬一支腳就給他超過夾板了。脫離了夾板的限制,就自由了很多,最後調到的位置喇叭中心離側牆約有一公尺,離背牆很近,如果離背牆太遠,音像會太大,後來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說Tannoy越靠背牆聲音越好,原來這早就不是秘密。

目前的擺位雖然還是有音像稍大的問題,相信應該是15"單體的原罪,其它方面不管是平衡或是定位與細節都相當令人滿意。傳說Tannoy一場大火後燒掉配方,再也作不出輕薄的紙盆,所以後來俗稱肉頭的HPD 385必需在紙盆加肋骨補強,甚至有人說HPD系列不能算是Tannoy的血統,至少要從Gold開始云云,我想這應該是錯誤的訊息,HPD的改變應該是為了晶體機的逐漸普及以及發燒友對於低頻的追求,所以作了紙盆加重與承受功率加大的改變,在我的空間裡,HPD385可以發出25Hz的-3dB聲音,根本不太需要補超低音,這在Red或是Gold系列是不可能辦到的,物理是不會騙人的,比一下單體的Fs就知道。Tannoy在HPD之後應該還有持續生產沒有肋骨的紙盆,至少今天還可以在英國買到原廠全新的re-cone kit,包括spider,voice coil與cone。

當然,我也不是説Gold或是Red差,這些都是好東西,不過價格貴了那麼多,相較之下HPD系列抵玩多了,我有和英國求證過,HPD和Red與Gold系列的振膜系統可以共用,下次去英國出差,沒意外的話應該會帶一組re-cone kit回來,哪天想不開把HPD385 re-cone一下,肉頭就變成金頭了。

最新擺位

 

舊的擺位